于1980-1988年就读于北京农业大学,毕业后在该校动物医学院任教十余年。自1999年,先后就职于丹麦兽医和农业大学、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兽医学院、瑞典农业科学大学昆虫化学生态部和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。2013年9月任海南大学农学院特聘教授,于当年12月开始,全职在海大工作。
担任过农业部北农大家畜寄生虫病研究室主任,国家重点学科---家畜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---学科负责人。现任学术兼职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常务理事、海南省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会长、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副主编和其它4份英文学术杂志的编委。
共发表SCI收录论文59篇,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8篇, 通讯作者论文3篇。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,PLoS遗传学,细胞和分子生命科学,分子和细胞生物学,生物化学杂志 (美国),生物化学杂志 (英国),药物化学杂志等期刊上。在中文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;主译、参译、参编专著、教材及国家标准共计12部。
荣获过多项奖励, 其中包括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、中国农学会第六届“青年科技奖” 、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(1项)、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(1项) 、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(1项) 、 “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奖”和一项发明专利。
主要代表性工作成就有:
1.在国家“八五”攻关课题资助下为我国规模化养猪业制定出“寄生虫控制程序”。 该程序在国内集约化养猪场被广泛应用,并被收入国家标准---《中、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兽医防疫工作规程》。
2.成功地组织了59名专家、教授编译出版了《默克兽医手册》(view more),该书在美国被称为兽医界的《圣经》,在中国亦被教育部定为重点图书。
3.利用分子生物学、生物化学和蛋白质晶体X光衍射等多种现代化技术研究蚊子的色氨酸代谢途径,并尝试阐明蚊子传播疟疾的机制。首次鉴定和克隆了疟原虫发育生长的化学信号---黄尿酸的合成代谢酶 (view)。这一结果不仅阐述了蚊子传播疟疾的一个重要机制;而且提供了一个新的靶标,以研究控制疟原虫病的新方法。
4.在药物作用新靶点研究领域,简析了多个酶的三维结构, 并进行了作用机制和抑制剂的探索性研究,其中有些可望作为研究新药的药物作用靶点。特别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PNAS上的N-乙酰基转移酶和发表在J.Biol.Chem.上的犬尿氨酸转氨酶被分别认为是研发杀蚊虫药(中文连接;English)和治疗精神分裂症药(中文连接; English)的药物靶标。
担任过农业部北农大家畜寄生虫病研究室主任,国家重点学科---家畜寄生虫与寄生虫病学---学科负责人。现任学术兼职有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寄生虫学分会常务理事、海南省卫生有害生物防制协会会长、Frontiers in Molecular Biosciences副主编和其它4份英文学术杂志的编委。
共发表SCI收录论文59篇,其中第一作者论文28篇, 通讯作者论文3篇。论文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,PLoS遗传学,细胞和分子生命科学,分子和细胞生物学,生物化学杂志 (美国),生物化学杂志 (英国),药物化学杂志等期刊上。在中文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;主译、参译、参编专著、教材及国家标准共计12部。
荣获过多项奖励, 其中包括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、中国农学会第六届“青年科技奖” 、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(1项)、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(1项) 、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(1项) 、 “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奖”和一项发明专利。
主要代表性工作成就有:
1.在国家“八五”攻关课题资助下为我国规模化养猪业制定出“寄生虫控制程序”。 该程序在国内集约化养猪场被广泛应用,并被收入国家标准---《中、小型集约化养猪场兽医防疫工作规程》。
2.成功地组织了59名专家、教授编译出版了《默克兽医手册》(view more),该书在美国被称为兽医界的《圣经》,在中国亦被教育部定为重点图书。
3.利用分子生物学、生物化学和蛋白质晶体X光衍射等多种现代化技术研究蚊子的色氨酸代谢途径,并尝试阐明蚊子传播疟疾的机制。首次鉴定和克隆了疟原虫发育生长的化学信号---黄尿酸的合成代谢酶 (view)。这一结果不仅阐述了蚊子传播疟疾的一个重要机制;而且提供了一个新的靶标,以研究控制疟原虫病的新方法。
4.在药物作用新靶点研究领域,简析了多个酶的三维结构, 并进行了作用机制和抑制剂的探索性研究,其中有些可望作为研究新药的药物作用靶点。特别是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PNAS上的N-乙酰基转移酶和发表在J.Biol.Chem.上的犬尿氨酸转氨酶被分别认为是研发杀蚊虫药(中文连接;English)和治疗精神分裂症药(中文连接; English)的药物靶标。